做品牌,就是企业建立一个自己的根据地,从游牧变成了定居,建立自己的城堡,建立自己的护城河,让企业长期聚焦在一个领域,越做护城河越宽越深,这就是做品牌的意义。
今天很多企业靠流量就能赚钱,靠价格就能赚钱,靠直播间就能赚钱,靠私域就能赚钱,那么他们还需要做定位、做品牌吗?
冯卫东:通过运营流量挣钱也是一种生存策略,但这就像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,哪里有流量红利就杀到哪里。但是,流量红利始终是在变动的,任何一个流量红利被发现之后,就会有大量企业涌进来,流量红利很快就会消失。
其实,中国很多平台都是这样过来的。第一波流量红利就是各种各样的淘品牌,后来慢慢就没有了。这种方式很难让你持续挣钱,因为你要不断地追逐流量红利,但总有一天会跟不上趟。
而做品牌,就是让你建立一个自己的根据地,从游牧变成了定居,建立自己的城堡,建立自己的护城河,让你持续盈利。比如,当淘宝的红利消失后,线下很多被消费者认可的品牌,也转移到线上了,而且消费者会定向搜索这些品牌,直接按品牌词搜索。而那些靠运营流量的企业是无法做到这样的。
当然,你可以等下一个流量平台的兴起,等着拼多多的崛起,等着抖音、微信视频号的崛起,那也是可以的,那是一种生活方式,始终让你疲于奔命,哪一天你停下来就掉队了。所以,做品牌是一种比较持久的生存模式,能让你长期聚焦在一个领域,越做护城河越宽越深,这就是做品牌的意义。
这是一种从游牧到定居的打法,让我想到了一个情况,我们发现现在做白牌会做得很辛苦,在流量红利期间很多人都忙着挣钱,根本就来不及做产品创新、品牌创新。
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这是渠道给他们的机会,因为渠道喜欢白牌。渠道为什么喜欢白牌?因为渠道需要更多的低价格产品,来快速帮平台跑量。但一旦这些白牌成为渠道的工具之后,它的议价能力越来越弱,甚至很快可能就会被清出。
也许他们还没有意识到,可能还乐在其中,或者即使意识到也已经无能为力了。对于这一类企业,你有什么建议呢?
冯卫东:抓到一波流量红利,完成原始积累,这是无可厚非的。当然,渠道也不希望你建设品牌,希望你永远依赖它的流量。其实流量就是网上的货架,早期让你尝尝甜头,产生了示范效应,然后就有大量白牌来竞争这个流量(货架),这是渠道乐于看到的。另一方面,渠道其实自己在做品牌,它完成了心智预售,顾客拿起手机之前已经想到了要打开淘宝,打开拼多多,打开抖音,打开亚马逊,所以平台是在做品牌,而你没有。
其实做品牌,它并不一定需要很多额外的投入,而是你要有这种意识和观念,在那些你本来就要做的事情上,以品牌的思路来做。比如哪怕是买流量,也得有登录页、详情页、包装等等,你也要介绍你自己,也得有自己的定位,告诉顾客为什么选择你而不是别人。
其实这就是一个逐渐积累品牌的过程。所以,哪怕你是做流量运营的,用到品牌的一些打法,都能够收获很好的效果,提高你的转化率,提高指名购买或者按品牌词搜索的比例,这也是在我的很多学员里一再验证过的。
笔记侠做的就是流量,我们是通过内容去做流量的。我们一直定位在老板和管理者这个人群,做到现在已经接近十年,从来没有改变过,到今天还能好好活着。很多公众号每发一篇文章就会掉粉,但我们到现在为止没有一天增长是负的。这是不是也可以说明流量跟品牌其实是不冲突的。
冯卫东:是的,即使在运营流量的时候,只要你有意识的去建立一个能够代表未来的认知,然后在这个领域长期聚焦,这样很容易把事情做得更好,肯定比那些打游击战的做得好,这就是做品牌的力量。它首先是一种观念,是一种意识。都做同样的事情,但有品牌意识和没有品牌意识,长期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。
今天的流量机会不限于国内的电商,其实跨境电商也是有很大机会的,而且跨境电商很多也是白牌。他们在国外也遇到同样的情况,因为现在跨境电商的增长是两位数以上,你的产品可能快速被卖出去,你根本没有时间去做产品、做品牌。像这些跨境电商,面向海外也需要做品牌吗?
冯卫东:我认为是的,没有时间去做品牌,这个是不成立的。
做品牌首先是一种意识。因为即使不做品牌,你总得有自己的产品定位、自己的店铺或者页面、自己的包装等等,总要向顾客传递一些信息。当你有了品牌意识的时候,就可以在这些信息上带上自己的定位。
比如,你总归要有一个自己的名字。有了品牌意识,你就会起一个很好的名字。有的时候虽然产品是同质化的,但一个好的名字能够让你脱颖而出,让你听到这个名字就觉得它代表某类东西,觉得它就是一个专业化的品牌,是最佳选择。
举一个身边的例子,大家可能听说过“钱大妈”,它宣称自己不卖隔夜菜。但如果你想抄袭它,推出一个“亲大妈”,除了“亲”字跟“钱”字不一样,其他的都是像素级拷贝,这就是不懂品牌的做法。
其实,如果你懂品牌,你在品牌名上就可以碾压它。你可以叫“当日清”,定位就是“当日清生鲜店”,当天的货都要清掉,那意味着你成立第一天就是这个商业模式,这样“钱大妈”一看反而像后来跟风的。
所以,当你有了品牌意识,认为这个定位是强大的、可以长期持续的,就可以把它植入到你的名字中去,用名字来固守一个定位。
一个新品牌要在产品层面做出巨大的差异化,是不容易的。但如果你有一个差异化的名字,就会非常厉害。
我有一个学员,是做燕麦片的,它之前叫“轰来福”,这个创始人是从德国回来的食品工业的博士,因为他不懂品牌,名字就起得这么怪,但他上了我的课之后我帮他改了一个名字,叫“好麦多”,好麦片很多,一听就像大牌子。它改了名之后就一直持续增长。
当时它最大的对手叫“王饱饱”,这是网感很强的名字,听起来也不像麦片。这两个名字一听你就知道,“好麦多”听起来就像大牌子,“王饱饱”一听就是互联网时代的网感很强的名字。如果你有品牌意识,一个好名字就让你马上有了品牌感。
我大概明白东哥刚才讲的意思,同样做一件产品,对外的一些信息就可以看出它有没有品牌意识。所谓对外的信息可能包括品牌名、包装、广告语、色彩所有这些,消费者其实就是通过这些信息去做选择。
听说还有一个学友品牌,原来叫做“千聊”,还来改成了“兴趣岛”。为什么你建议它改成“兴趣岛”呢?
冯卫东:每一个顾客接触点都是品牌传达定位的机会,但如果你没有这个意识,很多时候不但无法帮你建立品牌,甚至可能传达的信息都是混淆的,是相互冲突的,让顾客产生困惑。
千聊其实改了两个名字,一个叫品牌名,一个叫品类名。它以前叫“千聊特训营”,听起来像教你搭讪艺术的。其实,它是成年人业余兴趣的培训营,教你用手机拍照,教你钓鱼,教你瑜珈等等,其实是一个兴趣学堂。兴趣学堂叫“千聊”,就偏向于聊天、搭讪,这就不合适了。所以我让它将品牌名和品类名分别改为“兴趣岛”和“兴趣学堂”。
改了名字一年以后,它的营收增长了4倍。当然不光是改名字,还有定位信息的提炼。“兴趣岛”在成人兴趣培养里,课程最全,名师最多,服务的学员也最多的,呈现这些信息后马上就把你在这块的领导地位传递出来了,所以它就实现了一个非常快的增长。